辽西蒙汉杂居地区“蒙汉语教学”的研究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3-04 10:25:09    文字:【】【】【

  辽西地区小学蒙汉双语教学是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和提高蒙古语言交际功能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蒙古语言交流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师通过积极开设蒙汉双语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蒙古语言环境和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的蒙语感知、体验和模仿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双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蒙语基本语汇和句型。增加词汇量,养成开口说蒙语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蒙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双语交流奠定基础。天津热气球租赁

  一、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

  近年来,以提高学生蒙语会话水平为目的的蒙汉双语教学在全国不少蒙汉杂居地区的小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中发现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师资培训等问题困扰着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师。

  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利用蒙语教授蒙语科目以及其他的学科,使之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渗透相关蒙语知识的学习。由于蒙语是一门民族语言,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环境制约,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蒙语的最大障碍。为了克服这一障碍,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蒙汉双语校园环境,让学生一步入校园,就能感受和利用蒙语口语交际,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蒙语文化的熏陶。

  1.蒙古语软环境的构建

  校园里,双语任课教师要组织生活化的活动,构建双语软环境。A、互唤蒙文名。给每个学生一个蒙文名,让学生做汉蒙名片,课间立于课桌上,课后也可以互赠名片,最重要的是互唤蒙文名字,这样蒙语生活化就有了良好的开端。B、利用传统节庆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每当这些节日的到来,双语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按传统的习俗将教室、走廊、校园打扮起来,学生置身在这些氛围中,感受着浓浓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气息,说着各种节日相关的蒙语问候语,这种生活化的双语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学习与人用蒙语口语交往的技能,增强蒙语语言运用能力,每当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昂,所感受的知识内容也就记得牢。C、上下课铃声。在双语实验校里,上下课铃声也可以设置成蒙文歌曲,同时在悠扬的蒙文歌曲背景下传来老师亲切的提示: 蒙文歌曲和老师的提示语,经过一个学期的反复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甚至成为学生经常哼唱的曲子和朗朗上口的对话内容。D、蒙文动画片。课间利用班刊、条幅等,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蒙古语日常用语。小学生最喜欢动画片子,可以将动画片的对白译成蒙古语对白,。无形之中,蒙语句子和语言意识,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2.蒙汉双语教学硬环境建设

  在校园,双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民族氛围校园环境布置,构建蒙汉双语硬环境。有意识的设置双语环境,让学生举手投足接触的都是生活化的蒙古语言的交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A、标识牌蒙语化。标识牌蒙语化是营造双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从班名到各专用教室都可以双语化。如,年级等。

  B、警示牌双语化。“请你保持安静”,“爱护公物”等,课间学生穿梭游玩于这些温馨的蒙汉双语警示牌中。

  C、校训、班训蒙汉双语化。如“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等 ,学生一进班级,映入眼帘的是:比比皆是的蒙汉标语。蒙语环境悄悄地在学生的心里常态化,学生的蒙语交流生活化,养成学生在交流时的第一语言。

  D、板报橱窗蒙汉双语化。学校、班级里设置的蒙汉双语板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用双语来布置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使蒙汉双语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消除学生对蒙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小学蒙汉双语教学中的教师培训

  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蒙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在推进蒙汉双语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指导。

  A、集中培训

  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做集中培训。时间以1-10天左右为宜。

  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围绕蒙汉双语教学中产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研讨的选题,选题事前征询双语教师的意见,做充分的准备,在集中研讨时,启发双语教师各抒己见,开拓双语教师的学术视野。

  B、课题研究交流。促进双语教师之间课题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的合作研究。

  C、各相关学科的蒙语交流利用方式方法。对于蒙汉双语教师来说,提高相关学科的蒙语表达知识非常重要,内容包括相关学科蒙语口语、听力、词汇、阅读等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小结

  蒙汉双语教学在小学是一个新兴的课改实验点,在其语言环境构建和师资培训方面我校还将继续进一步探索,辽西地区属于蒙汉杂居区域,蒙古语丢失现象很严重,遏制这一现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所以蒙汉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 长期的任务,需要双语教学的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参与,因此,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为有效遏制辽西地区蒙语文丢失这一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动态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1 天津家政公司